走進世界的邊界:2024蒙古查坦馴鹿部落之旅
- 海藍寶
- 5月1日
- 讀畢需時 7 分鐘
已更新:3天前

我一直以為這世界大概已沒什麼能讓我「震撼」了。直到我踏進蒙古北方的森林深處,在蒙古查坦馴鹿部落之旅中看見他們共處的日常,那種遼闊與寧靜、粗獷又溫柔的氣息,才讓我真正理解什麼叫做:世界上真的還有「完全不一樣」的地方。
這裡的人們相信風、相信雪、相信動物有靈性,也相信生命要順著季節節奏活。

從烏蘭巴托轉機至木倫機場集合後,我們就開始這段遠征。網路上幾乎找不到什麼實用資訊,我們對這趟旅程的想像,多半來自電影、書裡的片段,或一種模糊的浪漫憧憬。旅行社的嚮導是一位台灣人,但她早就像是森林的一部分,雖然是女孩子,但動作俐落又自在。我們問她:「你們為什麼會開發這麽小眾的行程呢?」她只淡淡地笑了笑,語氣帶著點神秘:「等一下你們就知道了。」

接下來的日子裡,我們開始往那片叫「泰加」的森林邊境移動,時間彷彿失去了意義。幾乎沒有手機訊號,沒有便利商店,當然,也沒有熱水澡。這裡的節奏緩慢得像一首老歌,而眼前的一望無際的草原、成群的牛羊與馬,每一個畫面都讓人捨不得眨眼跟放下相機。

當我們抵達森林的邊緣,準備轉換交通方式深入山中時,必須先等馬伕帶著馬匹來接我們。我們站在林線邊等候,看見遠方塵土飛揚,一名馬伕趕著一群馬來到我們眼前,目光在我們一行人身上掃過,然後從馬群中挑選出幾匹適合騎行的馬匹。當他熟練地將馬鞍與馬具安裝好後,剩下的馬兒便自由地留在原地活動。

我們看著牠們悠悠散步,忍不住好奇地問:「馬不會跑掉嗎?」馬伕咧嘴笑著說:「不會的,一個禮拜後我們從山裡出來,再去問問附近的人,就知道牠們去哪了。」
原來,蒙古的冬天會冷到令人難以想像,氣溫動輒零下三十度。馬匹在那樣的環境裡生存並不容易,馬主人不只要照料牠們的安全,還得努力尋找食物讓牠們能夠撐過嚴冬。但當春夏來臨,萬物復甦,馬匹們便被放牧在廣袤的草原上,自由自在地生活。有需要時,人們才會再請牠們幫忙載人、運物。

這樣的相處方式,完全顛覆了我們對「馴養」的認知。不是圈養、不是控制,而是一種建立在彼此信任與尊重上的共生。他們相信,每一匹馬都有自己的節奏與歸屬,不必繫上繩索,也會在適當的時候回到身邊。
這種與動物之間微妙又深厚的關係,真的讓我深深佩服,那是我們在城市裡學不到的一種智慧。

進入森林後,比起原本擔心的,我們反而感到出乎意料的享受。雖然我們大多是第一次騎馬的新手,但森林裡的行進速度其實非常緩慢,是讓人安心的步行節奏。馬蹄踩過濕潤的土壤,沿途景色逐漸轉變,從草原的寬闊與遼闊,進入了樹影斑駁、氣味潮濕的泰加林。

我們開始看見與前幾天不同的生物——遠遠的山坡上出現了幾頭氂牛,有些靜靜吃草,有些好奇地望著我們。森林深處的草叢裡突然躥出一隻野兔,迅速穿過小路,消失在陰影之中。接著,當第一頭馴鹿靜靜地從樹林間走出時,我們知道——查坦部落,離我們不遠了。

中午我們在林間下馬休息,簡單吃點乾糧,讓馬匹也喘口氣。午後繼續上路,不久之後,幾頂帳篷靜靜地矗立在開闊的樹林間,正式宣告我們已經抵達部落。這裡的帳篷造型與蒙古包不同,不再是圓頂,而是尖頂設計,有些像印第安人傳統的錐形帳,聳立在森林深處。


當我們打理好住宿後,準備拜訪薩滿時,我忍不住問嚮導:「可以拍照嗎?」他笑了笑,沒有阻止,只是語氣輕描淡寫地說:「可以啊,但建議不要用太貴的器材喔。」我們面面相覷,不太懂他的意思。他接著補了一句:「有些東西,不是你們可以帶得走的紀錄。」
那時只覺得她在開玩笑,直到踏進那個煙霧繚繞、咒語低語的帳篷裡,我們才明白,這可能不只是玩笑。後來我們才發現,網路上關於薩滿的紀錄與照片其實少之又少——即使是這個資訊發達的時代,也彷彿有一股力量刻意將這些神聖的片段保留在現場、而非雲端。

那一夜,薩滿敲響了靈魂的門
我們在查坦族林間帳篷裡席地而坐,營火的煙霧緩緩升起,混著松針與乾草的氣味,包圍著整個空間。那是一位年長的薩滿,他戴著用獸骨與羽毛編織的頭飾,身上披著鹿皮,腳步緩慢卻堅定。他一手拿著鼓,一手握著搖鈴,在我們面前安靜地站了一會兒,像是與什麼無形的存在對話。
他閉上眼睛,鼓聲開始響起,低沈、有節奏,像是來自地下的心跳。隨著鼓聲,他的身體開始搖擺,口中傳來我們聽不懂的古老咒語,有時低吟,有時像是在呼喚什麼遠方的靈。那是一種既陌生又熟悉的聲音。
火光在薩滿臉上跳動,他用煙草煙熏繞著我們,每個人都靜靜地坐著,不敢發出聲音,甚至是拍照。空氣凝結,我甚至不確定那一刻自己是在清醒還是夢中。就在那段不知過了多久的儀式裡,我的腦海突然浮現一些早已遺忘的畫面,某些記憶被喚醒,某些念頭被鬆開...
這絕對不是一場觀賞式的表演,而是一種穿越語言與理智的連結體驗。儀式結束後,一種無法言說的寧靜悄悄流入心底。我想,對查塔人而言,信仰不是形式,不是神聖的標語,是一種人與自然、祖先之間持續不斷的對話。

有趣的是,我們在部落中,竟遇見了一位來自美國加州的女士Anica。她一個人來,安靜地坐在帳邊,氣質與氣場都與這片森林有種奇妙的對比度。我們當下非常驚訝——這樣遙遠又難以抵達的地方,竟然也有來自西方世界的旅人。
她說,她聽說蒙古西伯利亞森林裡的薩滿極為強大,能進行深層的祈福。這趟旅行,她為了一位生病的親人而來。抵達蒙古後,她花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,一路打聽,一步步輾轉穿越城鎮與草原,才終於找到這座幾乎與世隔絕的部落。
然而,因為部落深處無訊號,她滯留了好幾天無法離開,也無任何遊客來訪。她說很開心遇見我們,真像是某種命運的安排。最後我們邀請她一同搭乘我們的車一起離開這片森林,結束這場跨越語言、文化與信仰的奇遇。

蒙古的野,不只是風景
回程時我們在庫蘇古爾湖邊住了兩晚。庫蘇古爾是蒙古人的聖湖,那湖面靜得像鏡子,整座天都倒映在水裡。晚上住進蒙古包,爐火微亮,外頭的風聲和馬嘶聲不停在提醒我:「這裡真的不是你熟悉的世界。」
蒙古的「野」不是只有壯麗景色,而是一種生活方式、一種存在的態度,這趟旅程它不只是風景漂亮、行程豐富,在蒙古,我看見了人與自然原本應該的樣子。從這個遙遠的地方走出來的那一刻,我知道風景回不來了,但那種感覺會永遠留著。
也謝謝海藍寶團隊從頭到尾的安排,不論是領隊、接送還是營地生活,每一個細節都讓人感到安心,也給我們足夠的自由度探索。我知道,我是被用心照顧的旅人。如果你也在找一場「不只是打卡拍照」的旅行,我想,這裡會是那扇門。

旅行建議 Travel Tips|蒙古晝夜溫差真的很大,建議攜帶防風外套、帽子與足夠保暖衣物;騎馬與涉水活動多,穿著防滑厚底鞋最為適合。林區無電無訊號,請自備行動電源與手電筒。部落文化重視禮儀,拍照與進帳篷前務必先徵求同意。
途中無網路、無現代化設施,請放下手機,感受純粹生活。每日飲食與住宿條件簡單,建議攜帶濕紙巾、保溫水壺、少量零食補充能量。
雖然看起來行程有點辛苦,但實際上需要的體能強度不會很大,旅程強調文化尊重與自然共生,最重要的是準備好走出舒適圈的心態,用全身去感受這片土地的節奏與溫度。
|文字整理:2024年蒙古查坦團團員 Will & 海藍寶旅行中 編輯室
蒙古馴鹿部落之旅行程表:【蒙古國】尋找失落的馴鹿部落 8日
Comentarios